自我催眠--运用自我暗示与压力及压力相关疾病做斗争

发布时间:2023/8/13 浏览量:

        自我催眠--运用自我暗示与压力及压力相关疾病做斗争


催眠是希腊语中用来指代"睡眠"的一个专业术语。在某种程度上,催眠类似睡眠,是人的意识受限,变得迟钝和被动。但又和睡眠不同,催眠是一个极度放松的过程,人处于半清醒状态,仍然可以对身边的事作出反应。催眠时,闭不闭眼都可以。

催眠可以让我们体会到真实的想法和印象。催眠时,我们会暂时放下戒备,就像沉浸在逼真的幻想或演出中。比如,当看到影片里激烈追逐的场景,我们的思维和身体会出现反应,仿佛自己也身在其中,也在狂奔。身体的肌肉绷紧,胃也在翻腾,心跳加速,我们要么兴奋异常,要么极度恐惧。催眠时人的脑电波图像与实际场景发生时的脑电波图像很相似,被催眠的人正在想象某些场景(自己也在追逐,在海滩上玩耍,或者正在弹奏乐器等)。

也许我们会说自己从来没有被催眠过,其实并不是这样。当我们全身心地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,便会很自然地进入被催眠的状态。比如,做白日梦就是一种催眠状态。另外,长途驾驶也极其容易被催眠(通常会导致健忘症,忘记旅途中的琐事)。试着回想购物清单列的东西,去回忆一连串事件时,或者在看电视时我们对某个场景感到害怕时,也意味着我们进入了轻度催眠状态。

在临床方面,自我催眠对以下状况具有疗效:失眠、轻微慢性疼痛、头痛、神经性抽搐和震颤,慢性肌肉紧张以及轻度焦虑。对于治疗慢性疲劳也很有效。从自我催眠中获得积极的话语和意象可以改善自己的主观体验,比如,心跳加快、手掌冰凉沁汗,以及预期焦虑导致的胃部不适等。

有器质性脑综合征或器质性精神病患者,严重智力迟钝者、偏执狂或过度警惕的患者不适宜催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