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咨询时,我经常遇到的问题

发布时间:2024/3/14 浏览量:

         在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咨询时,我经常遇到的问题

青少年是心理咨询中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群体。因为年龄小,可塑性强,未来的发展要求,所以对青少年心理上的正确引导是我们心理工作者的重要责任。

在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中,我所经常遇到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。

1、压力问题。

1)来自家庭压力。

比如,初三,妈妈要求考二中,孩子自己对自身的能力低估,对考上二中没有把握,出现退缩,不上学。这个同学的退缩行为是由老师的批评所触发的,然而这种问题由来已久。平时,家长就会对孩子的学习提出很高的要求,要求孩子的考试成绩要在班上第三,压得孩子喘不气来,到最后找到那根压垮骆驼的稻草,孩子就会躺平。

特别是有的家长,每时每刻也不让孩子有空闲时间,做完这个作业,接着做那个,做完那个做这个,没完没了。致使孩子拖着对抗,磨蹭应付,学习效率下降,甚至达到人在魂飞。

(2) 来自学校、社会的压力。

网络所说的“卷”,全社会的攀比、焦虑,强化了孩子的功利意识,降低了全社会的延迟满足能力,特别是延缓和降低了孩子的心理成熟度。

在学校的压力下,有的老师给孩子的压力很大,不但在学习上,还表现在教育方法上,这需要做些探讨。贬低、打压、讽刺、嘲笑等不当教育方式时而表现出来,让本来就很脆弱的孩子的自恋,进一步破裂。

2、家长问题。

1)家长心理问题的影响。

有的家长心理本身就有问题,致使孩子有了传承。如,一个单亲家庭,家长有童年创伤,完美主义,理想化,自恋,固执、刚愎自用。离婚后,孩子成为家长的唯一希望和抓手,对孩子要求更高,更完美。不断地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,各种打击、贬低来证明自己是最好的。孩子在小学时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,到初中高中受到挫败,一次次,孩子习得性无助,当然就会抑郁。双相;叛逆。没有共情能力。

2)家长期望与孩子的能力有差异。

孩子是特长生,文化课名列班级后面(从小学一直到高中),家长要求一点也不玩手机,还要能考上一个比较顶尖的大学。这不是说孩子的能力有问题,是家长没有从小给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,开始是惯着孩子,要什么给什么,要怎么做就怎么做,家长的底线步步后退,最后形成了意志力不强,懒散、学习没有动力。到了高三,才要求孩子考上名校,有点不合常理。

3)家庭关系不好影响孩子状态。

父母经常吵架,天天吵的要离婚,致使孩子出现抑郁、焦虑或强迫情绪,影响学习成绩,影响人际关系。

3、环境适应问题。

初一、高一,有的孩子出现问题,特别是家长养护得看起来非常好的孩子,在家什么都是家长给打理,什么也是家长干,孩子所有的生活问题都由家长解决,接触社会的机会少,只跟家长一起生活,家庭交际又不多。刚来到初中或高中的时候,新的老师、新的同学、新的课程、新的要求、很多需要自己处理的事情,特别是人际关系上问题,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感觉自己没有能力,自己做不好,就会退缩回去,不愿去学校了。

4、青春期问题。

意识的逐渐成熟,身体的发育,思维逻辑的理性化认识不断加深,自我概念的混乱与整合,独立性、冲动性、异性间的吸引、逆反情绪与行为不时的出现,情绪化、两极化严重,观众效应。如,玩手机家长不让,孩子反应强烈,爸爸摔手机,对抗升级。不上学,说什么也不行,要出去挣钱自己养活自己。要做直播,要学催眠。

同时,孩子成长了,家长没有成长,教育方式没有发生变化,还是用旧的那一套,教育小孩子的方式。理念发生碰撞。

5、早恋问题。

一类是男女同学关系挺好的,有时候一起放学,一起走走,双方有好感,两者说话较多。一类是,好像是在谈恋爱,实际上顶多是那种拉过手级别的,在学校的时候一起玩,一起学习,一起吃饭什么的。一类是,两者有亲密接触,但没有发生关系,或不知道是否发生关系。

这种接触异性的需要被阻挠了,被打击了,被强迫分开了。这样就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。